“黃河很美,將來會更美。”金秋九月,黃河之濱的蘭州,層林盡染,云霞滿天。今年以來,蘭州以黃河文化為根脈,以文旅融合為抓手,以民生共享為導向,推動文化“活起來”、產業“興起來”、城市“美起來”,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文旅建設“年度答卷”。
黃河文化從“文獻里”走到“生活中”
從清晨水車園里轉動的水車吱呀聲,到夜晚黃河邊茶館里飄出的蘭州鼓子旋律;從街頭巷尾飄香的蘭州牛肉拉面,到匠人手中翻飛的刻葫蘆刀鋒……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場景,實則是黃河文化最生動的活態呈現。
“以前總覺得黃河文化是‘老輩人的記憶’,現在才明白,它就藏在我們的一粥一飯、一技一藝里。”蘭州鼓子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增三出生在皋蘭縣水阜鄉,他從小就熱愛蘭州鼓子,每當唱起蘭州鼓子,他整個人都變得鮮活起來,帶著濃厚鄉音且凝聚了豐富情感的唱詞,更是一遍遍深情講述著屬于蘭州人的“黃河故事”。
蘭州鼓子,作為黃河文化土壤里盛開的一朵音樂奇葩,讓老藝人們用了一生來探究,陳增三正是其中之一。對于蘭州這座城市,黃河文化也如同一部立體的城市文化史書,記錄著黃河文明與西北民族交融的獨特軌跡。過去一年里,蘭州以“保護優先、活態傳承”為原則,讓黃河文化真正“可感、可觸、可參與”。
“千百年來,黃河自西向東從蘭州穿流而過,滋養著蘭州人民,也塑造了蘭州人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成就了蘭州人由來已久的文化自信。”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鄧明感慨地說。
2024年以來,蘭州創新推出“非遺傳習所+傳承基地+文旅景區”模式,全市44個非遺傳習所中,大部分都與景區、社區開啟了聯動,相關產業年產值不斷突破,“指尖上的非遺”“舌尖上的非遺”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如今,在蘭州水車博覽園游客可以親手體驗古老水車的制作與使用;在蘭州老街,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設的工作室讓游客近距離觀看蘭州刻葫蘆等非遺項目的創作過程;在中小學課堂,“非遺進校園”活動讓滿載著黃河文化的非遺項目走進了孩子們純潔無瑕的世界,讓黃河文化的種子在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芽。
文旅建設與民生改善深度融合
“現在家門口的公園都能觀看演出,娃娃們放學都愛往這兒跑。”蘭州市七里河區居民王阿姨所說的“公園演出”,正是蘭州大力推動公益演出的成果。
近年來,蘭州市以黃河文化為根脈,深耕群眾文藝沃土,培育了一批扎根基層的文藝骨干,涌現出大量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優秀作品。從社區廣場的文藝表演隊伍到專業化的群眾藝術團,從傳統藝術的守正創新到現代審美的融入表達,蘭州群眾文藝正以百花齊放的態勢,成為彰顯城市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特別是2024年以來,蘭州以“文化惠民”為導向,將文旅建設與民生改善進一步深度融合,讓市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黃河湯湯潤金城,藝韻灼灼映初心。2025年8月,第六屆黃河之濱文藝展演蘭州市“群星閃耀金城藝韻”專場演出亮相蘭州體育公園。活動伊始,蘭州文旅推介宣傳環節精彩呈現,全面推介了蘭州豐富的旅游、美食與文化資源,讓現場觀眾深切感受這座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的獨特魅力。
“這不僅是對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更是群眾文藝工作者以藝術踐行初心的生動實踐。”蘭州市文化館館長方軍虎告訴記者:“演出早已落幕,但黃河文化的回響仍在延續——群眾文藝活動的蓬勃開展,正以獨特的感染力吸引著更多人走進蘭州、了解蘭州、愛上蘭州。”
2024年以來,我市全方位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統籌各類文旅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文旅活動數千場,惠及市民游客1000多萬人次;攜手甘肅演藝集團,傾力打造“黃河之濱也很美,跟著藝術游蘭州”2025惠民演出季,150場精彩紛呈的惠民演出輪番上演;打造“讀者之城?書香蘭州”品牌,舉辦線上線下閱讀活動1500余場,惠及群眾18萬人次。
方軍虎由衷地表示:“這些高品質、接地氣的演藝活動,不僅為蘭州的文旅市場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也讓文化資源成功轉化為發展動能,推動‘流量’變‘留量’‘人氣’變‘財氣’,為蘭州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更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綻放更絢麗的光彩。”
文旅產業從“單鏈條”邁向“生態圈”
“沒想到一條‘黃河線’能串起這么多玩法。”這個夏季,來自西安的游客李敏在蘭州游玩3天后,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條動態。她口中的“黃河線”,正是不久前由蘭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與蘭州黃河生態旅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策劃推出的蘭州黃河大峽谷旅游廊道,引起了諸多游客的高度關注。
廊道中還貼心配套了“古梨園+黃河游船”“非遺體驗+古鎮度假”等特色產品,通過資源整合與業態創新,推動蘭州農文商旅深度融合,助力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打造黃河流域文旅融合新標桿,加快推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這也意味著這條以黃河文化為核心內容的觀光帶已升級為“文旅+生態+商業”的復合型產業帶。
“蘭州黃河大峽谷旅游廊道是盤活沿黃旅游資源、構建‘一核三帶’發展格局的關鍵舉措。”蘭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線路立足‘黃河之濱也很美’的城市定位,串聯皋蘭什川鎮、榆中青城古鎮、白銀水川黃河濕地公園等核心節點,涵蓋峽谷風光、古鎮文化、非遺傳承、生態濕地等多元業態。該線路不僅是地理空間的串聯,更是文化脈絡的貫通,將為蘭州從‘過境游’向‘目的地游’轉型提供核心支撐。”
每天清晨,蘭州綠色公園內,市民游客絡繹不絕。在公園廣場上,彩陶流水雕塑、簡牘雕塑、水車博覽園連點成線,富含甘肅歷史文化特點的黃河彩陶雕塑吸引游客駐足觀看。近年來,黃河風情線已享譽全國,成為廣大市民游客戶外活動、休閑游憩、健身鍛煉的打卡地。
沿著黃河風情線漫步,位于金城關文化博覽園的黃河橋梁館重現了“黃河改道”“絲路商船”的歷史場景;北岸的夜游黃河項目更是不斷刷新航線內容,于絢麗的城市夜景中成功營造出“畫舫”逐浪穿行與兩岸歡聲不斷的交相輝映;沿線的黃河市集更是匯聚了蘭州牛肉拉面、甜醅子、灰豆子等百余種特色美食,吸引了眾多游客市民流連忘返。2025年上半年,黃河風情線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文創等產業增收顯著。
秋風拂過黃河岸,浪聲依舊,故事正新。如今的蘭州,已不是西北旅游的起始點、中轉站,她是一碗面、一本書、一條河、一臺戲,是人們心中平淡生活最好的歸處,也是西北游子放不下的故鄉。期待下一個一年,蘭州的黃河文旅篇章會更加精彩。(本報首席記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