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下旬的永登縣七山鄉秋高氣爽,從鄉政府駐地沿著蜿蜒的山道驅車30多公里便到了魚盆村,映入眼簾的是整個村莊綠樹環繞,山坡上的羊群正在悠閑地吃草,田地中綠色植物一望無際,村民們在田野中忙碌著,眼前一幅秋收的美好畫卷。
近年來,七山鄉魚盆村黨支部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想方設法為群眾辦實事、增收入,在傳統養殖七山羊的基礎上,引進絨山羊、籽瓜等養殖種植產業,使群眾的收益得到了大幅提升。“現在村黨支部正積極爭取項目資金,修建蓄水池,使一部分旱地變水田,讓魚盆村告別靠天吃飯的困境。”魚盆村黨支部書記石明軍說,黨支部將以更強的擔當、更實的舉措,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拓展支柱產業 讓村民富起來
常年以來,魚盆村以種植小麥、玉米、胡麻等農作物為主,近幾年魚盆村大力發展籽瓜產業,讓村民從中提高了收入,走向了富裕。
“魚盆村是從2023年開始種植籽瓜的,嘗試種植籽瓜還是有偶然性的。”石明軍說,2022年7月,當時他去七山鄉的苛岱村看望已經退休的姑父,發現退休后的姑父種植了三十畝的籽瓜,通過了解得知姑父種植籽瓜已有較好的收益了。姑父告訴他,自個種植的林籽6號的籽瓜不但個頭大、瓤口好、皮硬、存放時間長,而且能賣個好價格。聽到此,他便仔細咨詢起種植籽瓜的技術,并詢問能否在魚盆村種植籽瓜。當時姑父說,魚盆村的土質好,而且海拔比苛岱村低,更適合種植籽瓜,種的籽瓜比苛岱村的籽瓜會更好。于是他便把種植籽瓜的想法放在心上。
到了第二年,石明軍從姑父處購買了林籽6號的種子,在自家的地里開始試種。“當時我種了十畝地的籽瓜,可沒想到當年遇到了干旱天氣,結出的籽瓜個頭比較小,但瓜的味道卻非常好。隨后他和姑父種植的籽瓜進行了比較,發現自己種的籽瓜的確比姑父種植的籽瓜爽口,而且更甜。”石明軍告訴記者,雖然當年種植籽瓜只收入了7000多元,但成功的喜悅卻給他帶來了信心。
籽瓜成熟后,石明軍扛著自己種植的籽瓜挨家挨戶地推廣,并讓村民們品嘗,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認可。到了2024年開春,村民們紛紛找到石明軍表示要種植籽瓜,并請他代購籽瓜種子。于是石明軍第二天便去蘭州農科院,經過仔細咨詢和了解后購買了林籽6號的種子回到村里。
“當年村里的二三十戶村民就種植籽瓜100多畝,經過辛勤的勞作,魚盆村的籽瓜獲得了大豐收,每畝地收入達2000多元。”村民們從種植籽瓜中嘗到了甜頭,今年種植籽瓜的村民更多了。石明軍指著一大片綠油油的土地說,這些地里都種植的是籽瓜,籽瓜比種植其他農作物收入更好,現在種植籽瓜已經成為魚盆村的支柱產業之一。
發展養殖優勢 推動羊產業持續增收
“魚盆村多年來以種植和養殖為主,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飼養七山羊。雖然七山羊肉質比較鮮美,但羊絨卻質量不是很好,而且價格比較低。”村黨支部副書記火興元說,幾年前,當時還是黨支部成員的石明軍了解到通遠鎮有些村民飼養一種遼寧紋山羊的品種,這種羊天然帶有紋路,所以叫紋山羊,不僅肉質好,而且羊絨質量好、產絨高、品質好,一斤羊絨能賣180元左右,但是,羊羔的價格比較高,3800元一只。
“七山羊每年剪羊絨在半斤左右,而紋山羊每年能剪五六斤羊絨。”火興元說,當時石明軍向村黨支部進行了說明,表示自己先試著買兩只紋山羊進行養殖,效果好了就向全村進行推廣。當年石明軍就購買了兩只雄性紋山羊的羊羔進行飼養,到了第二年兩只紋山羊就剪出七八斤羊絨,收入達1000多元。隨后他將兩只紋山羊放入七山羊的羊群中進行配種,并獲得成功。配種成功后,村黨支部就向村民進行推廣,村民們看到這種新品種的紋山羊可大幅提高養殖收入,便紛紛行動起來。
“這種雜交的紋山羊不但肉質鮮美,而且產絨率高,可大幅增加收入。而且紋山羊的羊肉價格也高,七山羊一斤肉能賣38元一斤,而紋山羊的肉能賣到45元一斤。”養殖戶石占輝說,現在魚盆村的紋山羊肉大多銷售到南方等地,村里的紋山羊已經有6000多只了,基本上全村都在養這種羊。
魚盆村黨支部在推廣紋山羊養殖的同時,還大力發展本地七山羊的養殖。2021年,魚盆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為激活村集體經濟,助推村民增收,在市委政法委支持下,依托幫扶單位甘肅昆侖燃氣有限公司提供的幫扶資金,建成了永登縣七山鄉魚盆村肉羊養殖場。
“紋山羊只能散養,而七山羊不但可以散養而且還可以圈養。”村黨支部成員薜尚花介紹,為了發展七山羊品牌效應,養殖場主要以養殖七山羊為主,養殖場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羊場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包含回字形養殖棚1個,飼料加工場地1個,養殖人員宿舍1間。養殖場現存欄肉羊300只,其中包含初期投資20萬元引進的種羊198只。截至目前,繁育羊羔102只,年產值約14萬元。
實施水利工程 告別村民靠天吃飯的困境
魚盆村地處干旱地區,全村6681畝土地全部都是旱地,常年以來都是靠天吃飯,每年雨水多就有好收成,遇到干旱就會減產減收。“為了解決魚盆村靠天吃飯的困境,村黨支部已經向上申請水利資金600萬元,用于修建水壩和蓄水池,解決土地澆灌的困難。”石明軍說,以前村里有個攔洪壩,攔截山水用于牲畜飲用,由于常年失修攔洪壩幾乎荒廢。為此村黨支部決定重修攔洪壩,在高處修建一個蓄水池。項目完工后,將攔洪壩攔截下的山水抽到蓄水池中,再采用滴灌的方式,進行土地澆灌。“該項目完成后,將把魚盆村的3000畝旱地變成水地,惠及本村4個社的110戶村民的土地澆灌,從而告別村民靠天吃飯的困境,造福百姓。”石明軍說。
“魚盆村黨支部一班人扎根群眾、主動作為,在穩定種植雙壟玉米的基礎上,村干部帶頭選擇旱地籽瓜、辣椒種植,村集體經濟依托七山獨特的地域優勢,發展紋山羊、七山羊養殖等適合本地的產業,用科學方法帶領鄉親們闖新路、增收入,把‘土坷垃’變成了‘金疙瘩’。這種因地制宜抓產業的做法發展成效顯著,群眾增收明顯。”七山鄉黨委副書記錢文學說。
記者手記
帶領鄉親共同致富
魚盆村黨支部在鄉村振興中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想方設法為群眾辦實事、增收入。村黨支部書記石明軍作為魚盆村的帶頭人,積極拓展農業產業,把旱地籽瓜種植技術帶到村里,讓全村受益,讓村民增收。同時大力發展養殖產業,引進紋山羊、修建養殖場,讓集體經濟得到發展,讓村民生活得到提高。為解決村民靠天吃飯的困境,村黨支部積極協調資金,修建蓄水池,讓部分旱地變水田,提高村民的農業生產環境。石明軍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鄉親共同致富,以實干舉措和擔當,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葛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