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id="maoiw"><acronym id="maoiw"></acronym></dl>
<bdo id="maoiw"></bdo>
  • <s id="maoiw"><acronym id="maoiw"></acronym></s>
    <tfoot id="maoiw"></tfoot>
  • <rt id="maoiw"><acronym id="maoiw"></acronym></rt>
  •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蘭州網  >  蘭州  >  精品紅古
    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創新驅動賦能產業升級 紅古區積極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發布時間: 2025-07-22 09:11 稿源: 蘭州日報   編輯:趙敏

      近年來,紅古區緊扣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核心要求,持續優化政策環境、完善創新平臺、強化產學研協同,加快打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通道。通過出臺系列制度性文件、建設多層次成果轉化平臺、推動高校院所與本地企業深度融合,不斷激發區域科技創新活力和產業升級潛力,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培育協同創新體系

      優化政策服務環境

      紅古區始終堅持高位推動,在區委、區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多部門形成合力,圍繞產業布局、科研協同、政策落實等關鍵環節,組織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聯席交流,持續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環境。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先后召開10次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科技創新重點工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紅古區“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2021—2025年)》《紅古區貫徹落實強科技戰略五年行動方案》《紅古區梯度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行動方案(2024—2027年)》等。

      今年,紅古區進一步推出《創新紅古2025年暨科技成果轉化突破年行動方案》,圍繞平臺服務體系、產學研用支撐、技術市場建設等六個方面明確了15項重點任務,為推動全區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提供制度保障和行動指南。

      構建多元創新平臺

      推動成果加速落地

      依托良好的政策環境,紅古區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不斷提速,爭取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等5大國家級政策平臺,推動省級炭素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等多個科技創新平臺落地建設。以“清華大學·方大炭素”核石墨、“北京科技大學·方大炭素”高爐炭磚、“蘭州大學·方大炭素”石墨烯三個新材料研發中心為依托,初步形成了以核石墨新材料為代表的原創技術策源地。

      特別是今年以來,紅古區圍繞“黃河百里科創大走廊”建設目標,積極整合方大炭素、窯煤集團等企業科技資源,統籌推進“方大炭素新材料科創港”“窯煤瓦斯創研基地”兩個特色平臺建設,強化“項目、人才、資源”一體化配置,為更多科技成果在紅古落地轉化創造有利條件。

      聚焦重點領域轉化

      打造產業創新高地

      紅古區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積極爭取各級科技資金支持,3年來累計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67項,其中產學研合作項目30項。通過技術開發、咨詢服務、委托研究等多種合作模式,促成窯煤、方大、鑫源、大行等15家企業與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蘭州物理化學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合作機制。

      在技術攻關方面,紅古區聚焦原創性、前沿性、引領性研究,重點支持方大炭素、窯煤集團、大行肥業、鑫源農業等企業開展關鍵技術研發。一批科技成果實現了產業化突破,包括“新一代超微孔高爐炭磚”“煤層氣提質與氦氣精制聯產”“一種以種養廢棄物為原料的功能微生物肥料”等項目。

      其中,高溫氣冷堆堆內構件用核級石墨技術實現國產化,成功替代進口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功能性微生物肥料提質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高瓦斯礦井有害氣體氣相色譜快速分析”等項目也取得積極進展,為科技成果向實際生產力轉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接下來,紅古區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持續釋放創新動能,為全市高質量發展貢獻“紅古力量”。(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靜 通訊員 柳滿霞)

    稿源:蘭州日報   編輯:趙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右旗| 建宁县| 双峰县| 常熟市| 龙泉市| 界首市| 容城县| 枝江市| 邳州市| 东兰县| 司法| 东港市| 长汀县| 乌兰县| 区。| 福海县| 平远县| 涿州市| 溧阳市| 深水埗区| 宁化县| 广宁县| 商城县| 江津市| 色达县| 靖西县| 宜昌市| 延津县| 芦山县| 寿光市| 荔浦县| 佛冈县| 沙坪坝区| 平顺县| 巫山县| 沁阳市| 忻州市| 商南县| 丹寨县| 抚顺市| 中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