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紅古區人民法院花莊法庭聚焦涉企勞務合同糾紛,以打造涉企糾紛專業化人民法庭為發力點,通過“背對背調解+擔保履約”模式,成功化解7起勞務合同糾紛,既讓7名農民工拿到辛苦錢,又為企業規范用工敲響警鐘。
據介紹,7名農民工受雇于被告一個人,辛苦付出卻遭遇勞務費拖欠問題,合計4萬余元的工錢難以兌現,無奈訴至法庭。庭前調查顯示兩難局面:一方面,直接雇傭的被告一個人名下無存款、房產等可執行財產,若簡單判決,“勝訴即空判”風險高懸,農民工權益恐成“紙上權利”;另一方面,案涉勞務關聯企業被告二作為用工監管方,其參與度與態度,既關乎企業用工責任邊界,也影響糾紛化解實效。這不僅是單純的農民工欠薪案,更是涉企勞務管理、責任連帶的典型場景,對專業化法庭平衡“護民生”與“穩企業”提出考驗。
作為深耕涉企糾紛化解的專業化法庭,紅古區法院花莊法庭緊扣“護企不縱責、維薪不逾矩”原則,活用“楓橋經驗”,打出調解組合拳,背對背協商,理清責任邊界。承辦法官秉持調解優先、實質解紛理念,多次組織農民工、個人雇主、關聯企業背對背溝通。向個人雇主釋明法規,明確拖欠勞務報酬的法律后果,督促其限期籌措資金。同時,針對關聯企業,結合企業用工監管責任,闡明其在勞務項目中的連帶責任風險與社會責任價值,引導企業主動參與糾紛化解。
經多方協商,最終敲定“雙軌保障”方案,個人雇主限期履行支付義務,為企業預留整改緩沖期;關聯企業自愿為該債務提供連帶擔保,承諾若個人逾期未付,由企業直接清償,既給企業糾錯空間,又以擔保方式筑牢農民工權益防護墻,實現“解紛不壓企、維薪有兜底”。
這起案件的化解,是紅古區法院花莊法庭打造涉企糾紛專業化法庭的實踐縮影。(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 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