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id="maoiw"><acronym id="maoiw"></acronym></dl>
<bdo id="maoiw"></bdo>
  • <s id="maoiw"><acronym id="maoiw"></acronym></s>
    <tfoot id="maoiw"></tfoot>
  • <rt id="maoiw"><acronym id="maoiw"></acronym></rt>
  •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蘭州網  >  蘭州  >  名藩皋蘭
    從西北秘境到世界舞臺 探尋什川古梨園的“申遺密碼”與振興之路
    發布時間: 2025-06-17 09:24 稿源: 蘭州日報   編輯:趙敏

      在黃河蜿蜒而過的皋蘭什川,萬畝古梨園如大地詩篇,鐫刻著600年的歲月故事。2025年5月19日,這里迎來高光時刻——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系統成功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是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02年發起的一項倡議,旨在保護和促進世界各地具有重要文化、生態和經濟價值的農業系統。截至2025年5月,中國共有25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位居世界首位。“什川古梨園系統”的申遺成功,讓隱匿于西北的這片綠色瑰寶,閃耀在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的舞臺上,講述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奇。

    梨園全景

      活著的生態奇跡

      梨花落盡時,虬枝掛新果。初夏時節,陽光日漸熱烈,踏入什川古梨園,瞬間就被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意裹挾。古梨樹虬曲的枝干上綴滿新葉,層層疊疊的翠綠間,零星掛著未成熟的小梨子,在微風中輕輕晃動。“幾場雨過后,這梨園里多了些泥土的芳香,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選擇清晨來梨園里散步,看看這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金疙瘩’,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什川人守著這些梨樹,日子過得幸福又踏實。”果農魏周言的話里充滿著什川人對梨樹的深厚情感。

      什川古梨園坐落于蘭州市皋蘭縣黃河峽谷盆地,梨園面積1.2萬畝,核心區3939畝,園中樹齡百年以上古梨樹9423株,其中,樹齡在100至300年的古梨樹達6700余株,300年以上的2600余株,平均樹齡為280年。作為中國梨屬植物的起源地及栽培梨的原產地和主產區,什川古梨園保存著全球數量最大、品質最優的冬果梨和軟兒梨古樹群,這些古樹與黃河、黃土高原共同構成了全球罕見的農林復合生態系統,被國際植物學界譽為“活植物標本庫”和“梨園博物館”。

      2025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組實地考察時,對什川古梨園的生態適應性、社區參與度和文化延續性給予極高評價。專家何賽表示,什川古梨園是人與環境協同進化的系統,完美詮釋了GIAHS“動態保護”與“可持續生計”的核心原則。從全球價值來看,它為世界農業文明保護與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成為全球農業遺產保護的創新典范。其獨特的生態智慧、栽培技藝和文化傳承,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申遺成功讓我們的古梨園走向了世界,這是對我們多年努力保護的最好回報。”什川鎮黨委書記徐曉紅說。

      “天把式”技藝的古法傳承

      “在我們什川,爬云梯是每個人從小就練就的本事。我八歲的時候就敢往云梯上爬了,剛開始心里還有些害怕,不過日子久了,也就駕輕就熟了。實際上,爬云梯是有技巧的,你看,要用膝蓋頂住梯杠,把腿夾緊主梯,再用腳鉤住穩定梯杠,身體就能輕輕松松地騰出兩只手來,鉆進樹冠中心剪枝、疏果、采摘。”梨農魏生恒忙碌完手中的活,在云梯上一邊演示一邊介紹道。

      “天把式”,是什川古梨園的專屬稱謂,特指那些對云梯使用技藝高超,能在云梯上自如完成梨樹修枝、疏果、噴藥、采摘等作業,還具備出色自我安全防范技能的果農。云梯,這一古老而神奇的工具,是“天把式”們的得力助手。

      用松木制成的云梯高達十多米,從地面看,主梯點和兩戧桿點形成等腰三角形;從垂面看,又構成三角錐體,穩定性極高,而且云梯能靈活地鉆入樹冠中心部位作業,可采取靠枝、立梯等多種方式,是現代機械工具幾乎無法替代的存在。

      2008年6月13日,“天把式”技藝被正式列入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在當地也確定了“天把式”傳承人。魏生恒是金城魏氏“天把式”第21代傳承人。

      到了采摘時節,“天把式”們更是忙碌。一個個身影在云梯上穿梭,將一筐筐飽滿的梨子從樹上摘下。“這軟兒梨,可是咱什川的招牌,又香又甜。”他們摘下一個個梨子,滿足地說。“天把式”們在云梯上不僅展現著嫻熟的技藝,更傳承著什川數百年的種梨文化。

      什川鎮鎮長陳大旭表示,古梨園的價值遠超農業生產范疇,它更是生物與文化多樣性的珍貴寶庫。園內存續的軟兒梨、冬果梨等稀有梨樹品種,蘊含的基因資源成為全球梨樹種質研究不可或缺的關鍵樣本。

      在文化傳承與旅游發展層面,這里同樣成績斐然。梨園鼓子、社火表演、古法梨膏制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梨花節”“采摘節”等節慶活動有機融合,打造出“春賞花、夏乘涼、秋摘果、冬觀雪”的四季文旅體驗。如今,什川古梨園每年接待游客突破90萬人次,創造旅游經濟收入超9000萬元,展現出獨特的魅力與強大的發展活力。

      沉淀百年的農耕智慧

      初夏時節的什川游人如織,對于魏周言來說,每天給游客講解古梨園梨的古法養護技藝是最有意思的事情。“我們什川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梨樹旁,除了‘天把式’以外,古梨園能保存至今也離不開很多古法技藝的保護。”果農魏周言笑著說。

      對于上云梯作業的什川果農來說,吊枝是難度最大的工作。每年到了秋天,梨子成熟變得沉甸甸的,樹枝就會一天天向下彎折,這個時候,果農們都會爬上云梯在樹冠中心豎立一根長松木桿,桿尖上拴上數根麻繩,按傘狀形式打開每根粗繩,把底下的樹枝拴牢吊起來,這樣就減輕了果樹的負荷,還讓果品光照充分,質量也會上一個檔次。

      此外,古梨園延續傳承了千年的農耕智慧及其知識體系,為當地果農總結出一整套順應自然的病蟲害防控技藝,如春季撣花,用長竿敲打花枝,震落過多花朵及蟲卵;夏季堆沙,梨樹主干下部堆一圈細沙,害蟲爬向沙堆,隨沙粒往下滾;秋季抹泥,枝干上抹一層白土和成的稀泥,封住樹皮縫里的蟲卵;冬季刮皮,刮掉主干和粗枝上翹起的粗皮,將窩藏的害蟲和蟲卵“一窩端”。這些看似簡單的土方法有的依然沿用,有的成為了什川梨園農耕智慧的符號被用文字或圖片記載下來。

      以古法養護技藝為靈感延伸出了很多現代綠色防控技術。蘭州市農業科技研究推廣中心果樹站站長張文利研究員介紹,什川古梨園在病蟲害防治上充分踐行綠色防控理念。春秋兩季關鍵期,采用石硫合劑清園,這種方式安全環保,能有效消殺病蟲及蟲卵;借助物理手段,懸掛黃板粘蟲板與殺蟲燈,粘捕、電擊成蟲;運用生物防治,懸掛迷向膠條抑制梨小食心蟲繁衍,引入捕食螨、七星瓢蟲、赤眼蜂等益蟲,以蟲治蟲,保障梨果綠色有機。

      古梨園的生態智慧不僅體現在病蟲害防治,其空間布局與種植模式同樣精妙。梨園利用黃河階地高差構建“上林下田”的立體格局,防風調溫,實現“旱不荒田,澇不淹地”。園內推行農林復合間套作,種植近20種農作物,多樣的昆蟲、雜草與數百種微生物共生,形成和諧的生態系統。其中,以豆類、蔬菜為主的矮稈套種作物,兼具保水、固土、增肥功效,彰顯古老農耕智慧。

      “我老了,上不動樹了,但我腦子里關于古梨園的東西還多著呢!”魏周言說。2022年5月,位于皋蘭縣什川鎮上車村陶園街的農家小院掛上了農耕文化展示館的牌匾正式開館,魏周言是這里的負責人兼講解員。

      進入院內,建筑四面圍合,主房在北,是古樸又極具什川風格的堂屋,東西南三面為開放式展示區。東側屋檐下,掛著云梯戧桿、接果筐子、挑桿子、接兜、麻繩、馬蓮繩、耬、耱、風車、升、斗、大秤等多種農耕和生活用具,既有用于果樹種植的專業工具,也有打糧種麥的各種農具。南側展區主要以花燈等社火用具為主,形態各異的花燈、太平鼓等,透出什川悠久的社火文化韻味。西側展示區主要以老家具、老物件為主,有老式桌子柜子,還有錄音機、老電視機、手搖留聲機等,這些老物件承載著什川人民的歷史記憶。

      古梨園申遺并非一日之功

      如今,皋蘭什川古梨園能成功“出圈”站上世界舞臺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努力的共同結果。近年來,皋蘭縣深耕古梨園技藝傳承,探索出一條“活態傳承”新路徑。2014年,皋蘭縣成立古梨園保護中心,并于2018年與什川果農簽訂《什川古梨樹保護協議》,將古梨園交給專人保護;2019年,《蘭州市什川古梨樹保護條例》實施,及時查處和嚴厲打擊破壞古梨樹行為,有效遏制了亂建亂搭、亂砍濫伐等行為的發生。

      “為了更精準保護,古梨園保護中心委托專業技術公司,花了兩年時間對什川古梨園百年以上古梨樹信息進行調查摸底,采取GPS坐標定位的方式對9423株古梨樹重新定位、掛牌,這張牌子就是樹的身份證,上面清楚地標注了樹的品種、樹齡、管護人姓名等信息。”皋蘭縣古梨園保護中心干部韓磊介紹說。目前,古梨園3939畝核心保護區已形成網格化、規范化、信息化的管護模式。

      古梨樹保護的意義在于“扶老攜幼”。古梨園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除了保護好現存的高齡梨樹,還要及時補栽小梨樹,什川人幾百年的種植經驗得出一個結論:野生的梨樹苗在防病蟲害方面有極大“優勢”。2020年,保護中心建成苗圃基地培育2000余株幼苗用于橋接補栽,農技專家定期開展培訓,年培訓果農超2000人次,實現“每戶一名科技明白人”。針對300年以上的高齡衰弱古樹,創新應用傳統橋接、嫁接技術復壯樹體,并通過樹洞填補等工藝延長樹齡。

      在文化傳承方面,什川鎮已建成集生態博物館、農耕文化數字體驗館、古梨樹基因庫于一體的綜合性保護中心,創新打造“梨園記憶館”等沉浸式文化空間。通過“梨文化”進校園活動,設立“梨文化傳承基地”,年接待研學游客3萬人次,讓青少年在嫁接體驗、非遺展演中觸摸千年農耕文明。

      近年來,在市縣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政府每年投入240萬元用于古樹管護,推行“一樹一檔”掛牌保護,與農戶、農家樂簽訂管護協議,對無人看顧的古樹聘請專人統一管理,形成“政府主導、農戶參與、社會監督”的保護格局。

      目前正在建設當中的什川黃河大橋預計年底通車,屆時這塊黃河岸邊的梨韻福地會被更多游客青睞,農耕博物館、研學基地等適應現代游客游覽需求的場景將會助推什川從4A向5A級景區邁進。

      多措并舉提升古梨園價值

      每年3月起,那盛花期的梨園美景吸引著大批游客前往什川。

      “梨花是春花品種里開放時間最早的花,但是花期也比較短。因此,我們就按照階段性引流的方式開展系列文旅活動,利用盛花期舉辦農特產品推介會,同時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活動,盡量延長梨花盛花期所帶來的自然流量。”什川鎮武裝部部長魏偉介紹道,“近年來,我們按照‘農業+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將民俗與農耕主題展覽館,研學旅游基地,采摘體驗園等相結合,通過舉辦春賞花、夏露營、秋采摘、冬戲雪的特色文旅活動,每年吸引來游客超90萬人次,帶動什川旅游經濟收入9000萬元以上。”

      與此同時,什川鎮全力推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策劃實施景區提質、基礎配套、業態培育等33個重點項目,全力推進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梨花溪、陶園街游步道,開發什川智慧鄉村旅游服務平臺,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購、娛”一體化服務。

      具體來說,什川已建成以古梨園保護區為主的核心休閑觀光區;以龍山滑雪場、田園綜合體為主的南部運動娛樂區;在泥灣、河口建設以現代農業、農事體驗、田園采摘、教育研學等業態為主的西部休閑農業區;以會議中心、景區游客服務中心、生態藝術酒店、景區停車場等為主的北部配套服務區。并每年舉辦梨花節、星空帳篷節等一批精品節會活動和冰雪運動會、山地越野賽等一批體育賽事,開展線上線下、國內國外、淡季旺季,多角度、立體式、全天候宣傳營銷。可以說,什川已實現“春賞花、夏納涼、秋觀葉、冬戲雪”的四季有景目標。

      “以前游客只在梨樹開花的時候來賞花,現在一年四季都有得玩,人氣旺了,收入也翻倍了。”什川鎮上車村民宿經營者陶啟選說。

      對于世世代代靠養護梨樹的果農們來說,每年梨樹豐收的時候,也是他們錢袋子鼓起來的時候。如今,古梨樹不僅是文化遺產,更是當地果農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得益于產業獎補政策,什川鎮越來越多的群眾通過發展梨產業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路,發展信心也越來越足。“前幾年冷庫不夠大,軟兒梨的儲存是個大問題,今年新建了一座230平方米的機械冷庫,剛驗收通過就獲得了一筆近5萬元的獎補,冷庫的基礎設備幾乎沒花錢,還能多儲存100噸軟兒梨,全年銷售目標可以實現了。”衛萬鐸是甘肅省皋蘭縣什川鎮南莊村人,到了冬天,他的軟兒梨生意迎來銷售旺季,產業獎補猶如“及時雨”滋潤了他的生活。

      據什川鎮鎮長陳大旭介紹,什川鎮已通過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聯合體,對軟兒梨、白蘭瓜等特色農產品實施標準化加工與品牌化運營,實現從分散經營向全產業鏈升級。通過統一品質標準、創建地標品牌、拓展電商渠道等措施,帶動農戶每畝梨園收益從3000元躍升至8000元,增收效益顯著。同步創新反季節種植技術,發展設施農業與錯季瓜菜生產,構建起“春有梨花、夏采鮮果、秋收瓜菜、冬藏窖梨”的四季全產業鏈條,形成資源高效利用、產業無縫銜接的現代農業格局。

      皋蘭縣主要領導表示,此次成功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什川古梨園悠久歷史和獨特價值的高度認可,也為這片古老的梨園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什川古梨園系統必將探尋出一條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嶄新路徑。(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安娜 文/圖)

    稿源:蘭州日報   編輯:趙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陵县| 仲巴县| 河北省| 三穗县| 清流县| 鸡泽县| 海阳市| 浦县| 巴中市| 勃利县| 景德镇市| 永修县| 游戏| 喜德县| 都兰县| 耒阳市| 犍为县| 潍坊市| 富顺县| 遵化市| 兰溪市| 新巴尔虎右旗| 岑溪市| 黎城县| 普宁市| 远安县| 若羌县| 黎城县| 泾川县| 焉耆| 秦皇岛市| 凤冈县| 报价| 章丘市| 南丰县| 荥经县| 老河口市| 旺苍县| 绩溪县| 稷山县|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