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連川鄉土豆喜獲豐收

中連川鄉旱作農業種植
題記:
“十年九旱難豐收,荒山禿嶺和尚頭,林草奇缺水如油,三餐難度人外流。”這曲民謠,曾經唱盡了當地人無盡的心酸。
這里是蘭州市榆中縣北山的中連川鄉,山巒突兀、溝壑交錯,海拔2400米,12村2663戶9337人。曾被視為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土地,在40年的接續奮斗中,正在一步步朝和美鄉村轉變。
“2018年,中連川鄉實現整鄉脫貧,徹底告別絕對貧困。現在通過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等,不斷振興鄉村,增進群眾福祉。”中連川鄉黨委書記孫燕介紹。
水滴石穿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連川鄉涅槃騰飛。山之巔,告別窯洞、不喝窖水、種地有田……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艱,思則有解。從榆中縣中連川鄉的絕地突圍,可以清晰地看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一道道履痕。
告別貧困 夯實基礎 生活變得更美好
馬衡同,80歲,老黨員,地地道道的中連川鄉黃蒿灣村人,當了28年的社干部。
電視、沙發、磚房、無線網……老人的家整齊干凈。“現在電視都成了擺設,有了網絡,每天看看視頻,還能了解國家大事。”馬衡同欣喜地說。他家距離新村委會很近,每天總要到附近轉轉,和村上的干部聊聊天。
2024年11月23日,第一場冬雪光顧了黃蒿灣村,整個村子銀裝素裹。一大早,馬衡同清掃了門口,靜靜地站著,皺著眉頭看著遠處的山梁,嘆了一聲。馬衡同是村上絕對貧困的見證者,往事歷歷在目。
榆中縣北山到處是綿延起伏的群山溝壑,是莽莽蒼蒼的黃土陡坡地,中連川鄉不例外,黃蒿灣村更是如此。村里人零星分散居住在每個山梁避風處。狂風撕扯著呼嘯而來,橫掃山頭,躥過豁峴口,鉆進一處處土坯房和一座座熏黑的窯洞,世世代代在為解決吃飯問題犯愁。
消除貧困,本是一道世界難題,何況是黃蒿灣村和中連川鄉呢?
“春種一坡,秋收一甕;除去籽種,吃上一頓。”馬衡同聽力不好,扶著耳朵側身斷斷續續地聽著說著,“當時村上連天上飛的麻雀、鴿子,地里跑的野雞、野兔都消失了,真的窮啊!窮得叮當響啊!”
“有一年,天旱,麥子沒有一尺高,稀稀疏疏幾個麥穗,麥穗上也沒有幾顆麥粒。收莊稼時,人們都沒啥心勁。”馬衡同說著說著,眼睛里閃爍著淚花。
殘酷的現實,并沒有壓倒馬衡同一樣的老黨員,鄉上村上的干部帶領群眾開荒種糧,向山要地,解決吃飯問題。到20世紀80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榆中縣普遍推開,北山群眾看到政策帶來的曙光。
“馬武同家,50多畝。”
“何明哲家,60多畝。”
……
馬衡同掰指頭算著,說著當時的場景,人少的也有十幾畝,人多的有幾十畝或者上百畝。有地,也就有了盼頭,可以靠雙手解決溫飽。
事實也是如此。沒過幾年,馬衡同家要建新房子。“三锨九杵子,二十四個腳底子(腳印)”馬衡同一邊用杵子夯土,一邊教孩子。他熟練地制作土坯,時常光著腳丫,雙手抓杵,在溜光的模子上來回挪動。
生活條件稍微好了,村上建窯洞的漸漸多起來,媒婆提親的時候都要看對方家里有幾孔窯洞,這是家庭經濟實力的象征。
馬衡同說,后來從窯洞到磚房就和做夢一樣,搬進新房子時,躺在炕上,透過窗戶,望著夜空閃爍的星星,一夜無眠。
近年來,隨著國家扶貧開發、精準扶貧、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一系列政策的有序推進,群眾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村上硬化了道路、通上了自來水、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新修了梯田……馬衡同一樁樁說著,突然手機視頻響了,是孫子打來的。他說,“以前叫人靠喊,現在靠視頻,網絡好得很。”
前不久,馬衡同家又開始拉磚、板材,準備修繕房子。現在一家6口人,收入可觀,兒子媳婦在榆中縣打工,一個孫子上大學,一個孫子上高三。
他開玩笑說:“網上說我們是‘80’后,我覺得也攢勁著,日子像掉進了蜜缸里。”
這些年借助政策東風,中連川鄉不斷提升全鄉基礎設施建設,讓群眾出行更方便、信息更暢通、生活更愜意、用水更安全。
許波是中連川鄉人大主席、黃蒿灣村包村領導。他說,老百姓對生活的信心很重要,信心是克服困難的前提,是發展的動力。如何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是鄉黨委政府一直思考的問題。
現如今,中連川鄉通村硬化道路在山腰纏繞,如同根須延伸到每個村子,拉近了與外界的距離;自來水實現了全覆蓋,徹底告別水窖,惠及近萬人;新修高標準梯田5.6萬畝,給糧食增產插上“翅膀”;安裝太陽能路燈520盞,照亮漆黑的鄉村夜空;改廁1456戶,群眾生活幸福感不斷提升;風力發電項目,讓科技走進鄉野……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利民、暖民政策項目,接連在群眾身邊落地。
“生活條件好了,老百姓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變,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憧憬。”許波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農村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們要接續奮斗,攻堅克難。
傍晚,夕陽映紅了山脊。一聲汽笛,劃破村子的寧靜。馬衡同拄著鐵鍬,指向村委會墻面上的“矢志不渝聽黨話堅定不移跟黨走”橫幅看了看,又看了看遠處的山梁,眉頭舒展了。
喚醒土地 錨定目標 跑出產業“加速度”
“一二一、老婆子煮洋芋,洋芋生著呢,氣得老婆子哼著呢……”這首曾掛在娃娃嘴邊的童謠,馬周微也記不全了。
馬周微是黃蒿灣村的中年一代,45歲,是赫原春牲畜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流轉了1180畝地,種植洋芋200多畝,其他種植了小雜糧、玉米、文芥和蕎麥。
“今年洋芋產量還可以,不好的地也有兩千多斤,但價格不好,我想試試深加工。”馬周微聯系外銷后,和鄉黨委書記孫燕打電話商討。
二十幾年前,面對每畝產幾十斤麥子,幾百斤洋芋的黃土地,村里年輕人相繼離開家鄉,去外地討生活。馬周微回憶說,村上種地沒有收入,當時人均只有幾百元,咋生活嘛!
近十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連川鄉人走出了大山到城里生活,農村空心化不斷加劇。孫燕說,中連川有耕地9.8萬余畝,土地資源是最大的優勢,只有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農業產業,才能守住耕地紅線。
2019年,馬周微回到村子,成立了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種植,對接龍頭企業銷售,村里人還可以打零工。”馬周微說,現在村上人均純收入已經超過13000元。隨著鄉村振興政策的推進,中連川鄉培養24名致富帶頭人為后備人選,馬周微等3人擔任村支書、村主任夯實村兩委班子,帶領更多有志之士發展農業,守護糧袋子。
今年初春,整個中連川鄉機械轟鳴,深耕細作,搶墑搶種。秋季,1601畝小麥、3124畝油料作物、13000畝馬鈴薯、6577畝玉米、10000畝中藥材、17000畝小雜糧、4000畝蔬菜相繼收獲歸倉。
鄉黨委書記孫燕隔三差五到村上走一趟,她總會站在山峁,看看層層梯田,時不時地皺皺眉頭。
如何更好地盤活土地資源,從根本上解決撂荒問題?成為了擺在鄉黨委政府面前的難題。“必須改變種植結構,推行集約規模經營模式”孫燕說,鄉黨委會上定了調,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依托重點企業和全鄉43家合作社、家庭農場流轉土地,讓龍頭牽引,種糧大戶帶散戶,抱團出海。
果賤傷農,糧賤也傷農。面對變化莫測的市場環境,中連川鄉得出了結論:必須考慮產業選擇、資金籌措、技術支撐、產銷對接、利益聯結等要素,精準發力,延長產業鏈條。
坐落在撒拉溝村的甘肅雪源晶淀粉制品有限責任公司,是中連川鄉引進的唯一一家企業,先后投資3500余萬元建成淀粉生產線。胡斌是這家企業的負責人,甘肅靜寧人。六年前,胡斌看中了中連川鄉農業種植優勢,開始投資興業,帶動榆中北山群眾種植洋芋6萬余畝。
11月是洋芋收購、加工的旺季,每隔兩天,孫燕要跑一次村上的合作社,還要到這家企業來一趟,了解行情。
運送洋芋的貨車來來往往,傳送帶不停地運轉。孫燕來到胡斌辦公室,開門見山就問收購情況。
“可以、挺好的……”胡斌沒說幾句,電話接二連三地響起。最近一個月,甘肅雪源晶淀粉有限公司全天候運轉,產品全部運往廣州、昆明、秦皇島等沿海城市。
孫燕說:“一要問問你的收購情況,二要帶動一下村集體經濟。種地的群眾銷售渠道有限,能幫得幫啊!”
“把最大利潤給洋芋種植戶,按淀粉含量多少定價收購。同時幫助村集體代加工淀粉,確保洋芋價格總體穩定,減少損失。這樣可以不?”胡斌笑著說。
他們相互笑了。“現在種地也要做精細文章,要精準再精準。”胡斌說,要打好產業文章。
小洋芋,大產業,值得思考。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上難度大、挑戰多,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增加收入。
能否下好鄉村發展的一盤棋?考驗著基層干部的組織力和行動力。
漢育君是中連川鄉鄉長,白天走村入戶掌握情況,晚上在辦公室一遍遍核算每個村的收入和思考產業發展。
“陡泉灣村、高家渠村、劉家峴村……”“羊出欄5100只、存欄7350只,雞出欄8000只、存欄6000只……”
漢育君在產業謀劃的文稿上,圈出了幾個特殊的字眼:多元發展、特色發展……扶持榆中鑫鵬牧草專業社養殖優質肉牛,助推韃靼窯村集體經濟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建設,促進中莊窠村蔬菜暖棚建設規模和種植種類擴容增效,推動蘭州沃垚種植場土蜂蜜品牌化……
年底,又到了謀劃來年產業的時候,中連川鄉黨委政府將適時調整馬鈴薯、小雜糧和玉米種植面積,明確在種植業和養殖業兩個方向再發力。
中連川鄉鄉長漢育君介紹,謀劃開啟“頭雁”培育,發展特色種養業,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還要充分發揮駐村幫扶單位的優勢,舉辦農業種植技術培訓班……提振群眾致富信心,激發內生動力。
夜深了,中連川鄉所在的山梁格外寂靜,燈光星星點點。兩公里外的甘肅雪源晶淀粉有限公司燈光通明,孫燕和漢育君的辦公室也亮著燈。
保護生態 久久為功 青山綠水能生金
夏天,3000畝苜蓿包裹著層層梯田,鋪山蓋嶺,一覽無余的綠浪,讓每個走進撒拉溝村的人都為之震撼。
范志章,55歲,榆中志章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他一直有個想法,立志用種草來改變家鄉的生態環境。2012年,他成立了合作社,流轉了撒拉溝村和中連川村7個社5000畝土地,開始種植苜蓿。
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眺望滿目蔥綠的農田,風中起伏的苜蓿,一碧萬頃。苜蓿花開,蝴蝶、蜜蜂追逐打鬧,鳥兒招朋引伴。
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苜蓿每畝能收400公斤干草,每公斤1.5元。3000畝毛收入大約就是180萬元。”范志章說,種苜蓿不但美化了家園,還帶來經濟效益。
對比舊照片中荒山禿嶺,范志章感慨地搖搖頭。
歷史上,榆中北山一帶與興隆山一樣,草木葳蕤,鳥獸繁多。中連川鄉的韃靼窯村類似的地名都是元朝時游牧民族遷居放牧遺留下來的。隨著歷史更迭,榆中北部山區原始森林蕩然無存,方圓十公里沒有人煙,也沒有一棵樹,僅有一些稀疏的蒿草。
不下笨功夫,治不了窮根。立下愚公移山志,需要何等的勇氣?
黃治文是中連村的老文書,他喜歡寫詩,在《無法忘記的莊稼地》中有這樣一段話:“北山不北,像檸條長在北山的心中。北山不苦,苦地方能長出向上的精神。”
“在北山,生一個娃,十年長成大個子;種一棵樹,十年的樹還長不過人”,黃治文如是說。北山苦,北山旱,但北山人都有一個綠色夢!
2000年初,國家大力倡導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的政策,村里人看到了希望,扛著鋤頭、提著樹苗,與山風為伴,與星辰為伍。2017年,榆中縣提出“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縣,植樹造林力度只增不減。”填溝壑、平梯田、修水渠、挖荒山、栽樹苗,一場造林行動在中連川鄉徐徐拉開。
5000畝、1萬畝、1.5萬畝、4萬畝……“綠色接力”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昔日樹木稀少的中連川鄉,植樹造林面積向6萬畝慢慢靠近。
2024年,中連川鄉實施生態修復項目和退耕還林補植補造工程,21家幫扶單位全力支持,在“五邊四旁”植綠增綠,種植側柏、云杉18400余株,生態林修復1988畝,筑起生態安全屏障。
“這些年,全鄉自然生態逐步改善,降雨量明顯增加,‘村村萬樹、綠美鄉村’一步步在實現。”中連川鄉黨委副書記董樂弢說。
栽樹,不僅栽出了一片林,更栽出了“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精氣神。這兩年,榆中縣進一步明確: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推動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建設齊頭并進。中連川鄉依托生態轉變發展方式,將生態建設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產業,助農增收。
“每年種植苜蓿,最高給打工的農民每人每天開到240元的工資。”范志章說。現在每有閑暇,總要看看手機里拍下的中天2號多葉苜蓿新品種,計劃再流轉2000畝土地,擴大種植規模,種上新品種,保護生態,增加群眾收入。
黃治文也描繪著中連川的遠景,寫下:靜默之中,人們依然熱愛土地,依舊用鋤頭和滿腔的熱忱耕耘春秋,用汗水種植一株株麥穗。
如今,中連川鄉每個村都發展起來了各自的產業,特色林下養殖、生態種植……為保護林地,還增設了護林員、林管員等公益性崗位,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
時下,中連川鄉林茂糧豐,充滿生機。深冬,屋外天寒地凍;屋內,老百姓把火爐燒得更旺。(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譙喜龍 祁宏彬 牛明 通訊員 靳長全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