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id="maoiw"><acronym id="maoiw"></acronym></dl>
<bdo id="maoiw"></bdo>
  • <s id="maoiw"><acronym id="maoiw"></acronym></s>
    <tfoot id="maoiw"></tfoot>
  • <rt id="maoiw"><acronym id="maoiw"></acronym></rt>
  •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蘭州網  >  蘭州  >  精品紅古
    銘記囑托建新功 共繪隴原新圖景|河清水秀如畫境 創新發展綠為先 紅古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發布時間: 2024-08-20 10:28 稿源: 蘭州日報   編輯:柴任翔

      川海大橋鳥瞰

      初秋時節的“八寶川”,花香四溢,果蔬飄香。兩河口(大通河-湟水河交匯處)寬闊的河面上,野鴨結隊成群,在舒緩的河水中來回游弋,與河堤沿岸茂盛的樹木、林地及遠處的山巒,構成了一幅生動恬靜的生態畫卷。

      昔日爛泥灘 今朝“打卡地”

      這幅美景得益于湟水-大通河交匯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在這里,川海大橋橫跨甘、青兩省,不僅可以鳥瞰河景,還可眺望青海民和。成片的樹林里,喜鵲站在高出的樹梢上鳴叫。橋上兩地車輛川流不息,橋下山河相連、林地與河水交相輝映……這里已成為紅古有名的網紅“打卡地”。

      “近幾年,每到夏秋時節,到這里觀光休閑和旅游的人絡繹不絕。這里之前是海石村的河灘地,面積有48公頃,左岸原來沒有護堤,汛期經常被淹,久而久之變成了鹽堿地、爛泥灘、垃圾坑,水生態環境差,防洪防災壓力也大。”8月19日,紅古區海石灣鎮黨委書記張斌如是說。

      今昔對比著實讓人感嘆!近日紅古區組織老干部專程走進兩河口,讓他們感受湟水-大通河交匯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顯著成效。看到清澈的河水、堅固的河堤、勃勃生機的濕地以及郁郁蔥蔥的蘆葦,昔日的爛泥灘已蝶變為清澈秀美的打卡地時,老干部們感慨頗多!斑@里的變化可真大啊,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環境問題,還讓河灘地變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紅古區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張玉蓮如是說。

      是“生態客廳” 更是“綠色門戶”

      張斌介紹說,近年來,海石灣鎮搶抓黃河國家戰略和蘭西城市群生態建設政策機遇,以生態修復治理為牽引,高標準謀劃實施湟水-大通河交匯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打通了城市內循環,并依托該項目建了4個口袋公園。同時,對標和美鄉村城郊融合類村莊規劃標準,突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對海石村濱河路沿線約3800平方米的殘垣斷壁及裸露土地、陳舊墻面等進行了美化綠化,使村莊沿線整體風貌大幅提升,方便了群眾出行。

      據紅古區水務局負責人介紹,湟水-大通河交匯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總投資2.59億元,治理面積73公頃,治理長度8公里,分兩期實施,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生態護岸、生態隔離帶、生態廊道等。目前,項目一期已完工,建成護岸、堤頂路、生態隔離帶各3.2公里,完成綠化18.6萬平方米及相關配套設施等。二期正在加快建設,將新建護岸2.85公里、堤頂路1.08公里,生態廊道4公里及林下活動場地、濱水空間等公共區域建設。湟水流域紅古段(團結橋-西固界)污染防治及河濱緩沖帶生態修復項目正在加快推進,以夯實紅古-民和創新發展先行區建設的綠色底色。

      張斌表示,海石灣鎮將按照山水相依、人河相親、城河相融的理念,引入湟水河水恢復自然生態,并在濕地內置入親水棧道,打造整片綠洲,使之成為紅古的一片綠島濕地、蘭州以西的自然“生態客廳”和蘭西城市群節點城市的“綠色門戶”。

      構建生態格局 筑牢安全屏障

      近年來,紅古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自覺扛起“先發力、帶好頭”的責任,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工作思路,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立足打造兩河流域生態秀美品質之城的目標,先后編制《黃河流域(大通河-湟水河紅古段)生態保護修復與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紅古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加快推進湟水-大通河交匯水系生態修復工程等重大生態工程項目,加快構建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帶,有序推進湟水河、大通河等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構建蘭西生態廊道,努力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紅古區進一步完善城市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推進海石灣、窯街再生水循環利用項目,積極推進湟水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進一步提升流域系統治理水平,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扎實推進生態環保聯防聯治,實施湟水河紅古段水污染綜合治理、窯街沉陷區生態綠化、湟水河紅古段防洪治理等一批生態修復治理工程,構建“兩廊三帶”一體化生態格局,建成了湟水河紅古段水質自動監測站,對湟水河、大通河入境水質實時進行監測,為水環境監管提供數據支撐。

      同時,紅古區強化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與青海省民和縣簽訂跨區域水質安全聯防聯控協議,完成425個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完成率95%;實施水源地規范化整治工程,配合省市完成縣級水源地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完成智慧黃河(蘭州段)精細化管理監測建設項目3個水質自動站及44個河道視頻監控點位選址核查;嚴格落實河湖長責任制,建立“河長+檢察長+警長”機制,“清四亂”實現規范化常態化,解決了226個河湖“四亂”問題。湟水、大通河地表水水質和四個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達到100%。(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萬宏 文/圖)

    稿源:蘭州日報   編輯:柴任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彝良县| 堆龙德庆县| 博罗县| 隆回县| 大埔县| 缙云县| 安新县| 湄潭县| 新密市| 和静县| 新邵县| 闻喜县| 崇左市| 连平县| 永善县| 定边县| 红河县| 常宁市| 长武县| 湖北省| 文登市| 平顺县| 恩平市| 泽普县| 苍梧县| 奇台县| 临夏县| 托克托县| 青阳县| 紫金县| 武宁县| 板桥市| 咸阳市| 光泽县| 宁都县| 吉林市| 长顺县| 吉林省| 洪江市| 改则县| 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