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最亮麗的風景。2024年以來,蘭州市皋蘭縣堅持創建為民、服務為民,立足實際推進“六心”工程,匯聚各方有生力量,不懈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促使更多優質資源惠及更廣泛的居民群眾,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懈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理論宣講筑同心
堅持專家學者講理論、凝心鑄魂,注重“頭雁效應”的發揮,舉辦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班,全縣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居)委會主任、第一書記、到村任職選調生等77人在輔導老師的專題輔導下,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系統學習,加深了對鄉村振興、社會治理、農村宗教等基層工作的理解。

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以“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鄉賢”的聯動方式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微宣講16場次,特聘“鄉村好大東”(農村紅白事主事人)擔任“移風易俗基層宣講員”,在村民活動廣場、農家院落、田間地頭講家鄉發展、講事業情懷、講家庭故事,將“天下事”講成“身邊事”,把“書面語”轉為“知心話”,讓理論宣講更接地氣、更有溫度,引導廣大群眾在思想共鳴中提高認識,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思想引領聚民心
強化群眾思想政治引領,持續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在“重溫軍旅榮光譜寫雙擁華章”主題活動中追憶崢嶸歲月、用嘹亮軍歌傳承紅色基因;在“青少年黨史學習月”主題活動中,講黨史、砥礪奮斗之志,聆聽紅色故事、播種信念種子;在落實“教育立縣、學在皋蘭”教育品牌的過程中固本培根,把課堂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點燃青少年理想之光。

強化群眾參與度,圍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組織開展“禮贊新時代·銀發爭先鋒”紅歌演唱會、“藝結童心·放飛夢想”音樂會等主題活動,居民群眾共同展望壯闊美好的新時代。

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發揮,開展流動紅色文化課堂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軍營活動,引導群眾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砥礪奮進的新征程。
移風易俗潤人心
著力破除陳規陋習,制定《關于破立并行深化移風易俗推動新時代美麗皋蘭建設的實施方案》,推進“十破十立·移風易俗”行動,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基層陣地作用,修訂村規民約并公布上墻,健全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等基層自治組織,38個行政村推選產生紅白理事會成員292人,完善《紅白理事會章程》,細化婚喪禮俗倡導性標準、辦事流程,開展青年聯誼,引導群眾摒棄高額彩禮、厚葬薄養、人情攀比、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

著力提升公眾素養,廣泛開展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網等宣傳活動,不斷豐富“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內涵,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組織開展“文明過年七天樂·祥瑞龍年話皋蘭”“詩詞誦中華·律動中國節”“綠色追思·禮敬生活”“揚文明家風·訴愛國情深”等主題文明實踐活動,讓傳統孝善文化浸潤群眾日常生活。

著力培樹身邊榜樣,設立道德紅黑榜,通過“巾幗家美積分超市”為踐行美德的群眾開展積分兌換,廣泛宣傳誠實守信合作社負責人魏公軍、見義勇為出租車司機魏亮等年內最新評選的4名“皋蘭好人”、2名“蘭州好人”的善行義舉,營造向好人看齊、與榜樣同行的良好氛圍。
文化惠民強信心
提供普惠性文化服務,組織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培訓活動、書畫展覽、青少年社教等群眾性文化活動40余場次;舉辦“清涼之夏和美皋蘭”秦腔演唱文化周,不僅讓廣大文藝愛好者展示自身才能,更豐富了群眾日常精神文化生活。
組織全民化文化活動,在“4·23世界讀書日”前后,開展全民閱讀、第二十屆讀書節活動、“‘閱’見春天‘讀’韻書香”集中性活動等42場次,參與人數達1500余人次,使好讀書、讀好書的氛圍愈來愈濃。

打造品牌化文化項目,實施“琴系皋蘭”口琴公益項目,舉辦“琴系皋蘭·音悅青春”口琴演奏大賽,選拔6名優秀學生赴清華大學參加清華、北大學生口琴協會“聲如夏花”專場音樂會,激發了少年兒童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持續組織“黃河少年讀書吧”活動35期,惠及青少年及家長1000余人次,并將項目拓展至農家書屋,周末開展“情系農家書屋關愛兒童成長”特別活動,寒暑假期間開辦“‘七彩假期’愛心托管班”,惠及19個村400余名兒童;實施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項目,推進“黃河少年體能加油站”公益項目,以體育人培育時代新人,讓農村孩子更陽光更自信。

推進長效化法治宣傳,常態化開展憲法、民法典和涉農法律法規宣傳,充分發揮村(居)法律顧問的專業優勢和“法律明白人”的鄉土優勢,不斷提升精準普法、智慧普法水平。

科技富農踐初心
推動農村人才振興。注重發揮科技特派團、科技特派員、涉農院校、科研院所、農業龍頭企業的重要作用,開展新技術創新、示范、推廣工作,圍繞禾尚頭小麥、軟兒梨、白蘭瓜、高原夏菜、畜牧養殖、節糧減損、病蟲害防治等開展專題培訓,積極培育農業農村實用人才和創新人才,促進先進技術成果轉化。

推動農村科技進步。鏈接省、市科普資源,開展“科技教育鄉村行”活動,將理論課堂搬進農戶地頭、搬進養殖一線,助力縣域科技教育水平提升。廣泛傳播科學知識,以科技活動周為契機,以科普大篷車為載體,專家深入村鎮、專業戶進行技術指導,推廣農村實用技術,普及抗震救災、交通安全、應急救護、環境保護等知識,提升群眾科學素養。
健康守護顯愛心
持續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舉辦基層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培訓班,開展新生兒復蘇培訓及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急救演練,通過專家派駐、專科共建、臨床帶教、科研和項目協作等方式,夯實醫療服務基礎。

持續擴大鄉村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組織醫療工作者深入農村進行巡診隨訪,重點面向慢病患者、孕產婦等人群,開展疾病篩查診治和保健康復護理,在“關愛老人,健康同行”“家醫有約”“關注普遍的眼健康”等免費體檢、義診活動中拉近與群眾的距離,讓高質量醫療服務更加公平可及、更加系統連續。

持續打造友愛溫暖和諧的生活環境。發揮專兼職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專業優勢,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障人士等群體提供心理輔導、情緒疏解、家庭關系調適等心理健康服務;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廣泛普及合理膳食、科學用藥、常見病防治、全民健身、控煙限酒、衛生習慣等知識;開展“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集中整治“三堆五亂”,大力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切實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